news
我們每個人身上本來就百藥齊全,經絡穴位就是您隨身攜帶的藥囊,它內連五臟六腑,外連筋骨皮毛;它“決生死,處百病”,是百病之所以生、之所以滅的根本。
“救疾之速必憑于藥”,可是“是藥三分毒”,藥物是借助其偏性以攻邪的,在治病的同時對身體也有其它損害,就像抗生素。人們將其形容為“趕走了狼,又來了虎,將來還會有更加兇猛的野獸是人類所不能控制的”。
殊不知,人體自有大藥,它就是人體的經絡穴位系統:每個穴位就是人隨身攜帶的藥囊,它隨時幫助我們調節身體的機能,維持著氣血的運行。如果你能把它的作用完全激發出來,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我們收集了灸法穴位功效不同,與有相同或相近功效的中藥相對照,其中有一穴對一藥,有兩穴相配對一藥。因由補、瀉、灸等手法的不同,而致功效有異,也有的一穴對多藥,分別從治病作用的分類,腧穴和藥物的歸經功效及臨證應用方面進行分析對照。在臨證應用中,這么好的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中醫艾灸,分別列舉了艾灸配穴組方和中藥組方,以便在艾灸與中藥結合療法中參考運用。
我們從穴性、藥性釋義,臨證應用和應用心得三個方面艾灸腧穴和中藥性能對照加以闡述?!?/span>
1、合谷配復溜 --- 麻黃
2、大椎 --- 桂枝
3、太淵 --- 紫蘇葉
4、風門(灸)--- 羌活
5、風府 --- 防風
6、天柱 --- 藁本
7、風池(瀉)--- 薄荷
8、少商(點刺出血)--- 牛蒡子
1、四縫穴(針出血)--- 食鹽
2、內關(補)--- 藜蘆
1、陽陵泉(瀉)配足三里(瀉)--- 大黃
2、豐?。a)--- 火麻仁
3、中脘 --- 巴豆
第一節 :清熱瀉火類
1、曲澤(針出血)- 石膏
2、神門(瀉)- 梔子
3、上脘(瀉)- 淡竹葉
4、睛明(瀉)- 決明子
第二節 :清熱涼血類
1、神門(瀉)配太沖(瀉)- 犀角(用代用品)
2、十二井穴(針出血)- 牛黃
3、大陵(瀉)配曲泉(瀉)- 鮮地黃
4、金津、玉液(俱針出血)- 玄參
5、間使(瀉)- 牡丹皮
6、行間(瀉)配中極- 赤芍
7、魚際(瀉)配太溪(補)- 地骨皮
1、胃俞(灸)- 藿香
2、足三里(瀉)配三陰交(補)- 蒼術
3、足三里(瀉)- 厚樸
4、膻中(灸)- 白豆蔻
5、三陰交(瀉)配隱白(補)- 砂仁
6、陰陵泉(補)- 草豆蔻
1、內關(瀉)配三陰交- 茯苓
2、水分(灸)- 豬苓
3、涌泉(瀉)- 澤瀉
4、大敦(灸)- 車前子
5、膽俞(瀉)- 茵陳
6、膀胱俞(瀉)配委中(瀉)- 滑石
7、脾俞(灸)- 薏苡仁
8、太溪(瀉)配風市- 防己
9、少澤(瀉)- 木通
10、小腸俞(瀉)- 瞿麥
1、風府(瀉)配風市(瀉)- 獨活
2、大敦配陽陵泉-五加皮
3、陽陵泉(瀉)配三陰交(補)- 木瓜
4、關注微信公眾號-中醫艾灸
5、足三里(灸)配環跳- 秦艽
6、環跳(瀉)- 海桐皮
7、大杼- 虎骨(用代用品)
1、神闕(灸)- 附子
2、隱白(補)- 干姜
3、關元(灸)- 肉桂
4、陰陵泉(灸)配三陰交(灸)- 吳茱萸
5、中脘(灸)- 高良姜
6、曲泉(灸)- 小茴香
1、十宣(針出血)配四關-麝香
2、水溝-石菖蒲
(來自網絡,侵權則告知刪除)